作者:张海明先生

本文讨论魏晋玄学的价值取向对这一时期诗学及艺术理论的影响。

魏晋玄学价值取向,可用“以无为本”四字予以概括。影响到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理论,一是突出事物内在的本质,将本体置于现象之上,这就导致魏晋美学、艺术鄙实贵虚、略形取神的倾向;二是由无自身的性质所决定,以不可名言之道的特征为美的特征,于是,诸如中和平淡、自然素朴,便成为一种审美理想。必须说明的是,一方面,即便贵无论玄学家,也没有完全将体用本末分为两截,而是主张体用如一,本末不二,因此他们在贵无的同时,并不否认有之于无,现象之于本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后来的崇有论玄学,又以有非无,将有视为终极存在,从而对贵无论玄学有所修正。这样一来,玄学价值取向就呈现出一种既以无为本,却又多元发展的格局,且给魏晋六朝美学、文学和艺术理论以相应的影响。大体上说,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重神贵虚

作为一种本体之学,玄学家关于本体与现象的区分,既促使文学理论的研究深入到现象之后探本溯原,同时还使人们意识到,事物之美包括两个层面,即内美和外美,而且内美更为根本。这里说的内美与外美,与魏晋以前人的理解有所不同。在魏晋以前,人们一般是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来区分内外的,如论文以情志事理为内,文辞体式为外;论人则以品行才智为内,仪容装饰为外。所以,尽管也讲质先文后,但实际上与玄学价值取向仍有区别。

魏晋美学之重神贵虚,神、虚属无,而相对的形、实为有,有无之分较内容与形式之分更为精致。其中无作为本体性范畴,除了终极性、绝对性外,还具有不可名言、不可指陈,以及浑然一体、不可解析等特征。在这个意义上说,不但文、形式属于有的范畴,就是质、内容也应归在有的名下,因为诸如情志事理、品行才智等内容性因素并不具有上述无的特征。换句话说,有无之分与内容形式之分不在同一层面,无较内容更为内在,更为深层,也更为抽象,因此具有更大的决定性和统摄性。神和虚当然也是如此。

如果不拘泥于字面,则以形神论艺,大概始于汉代的《淮南子》,其《说山训》论绘画,《说林训》论吹竽,以“君形者”为神的代称,暗示了神的重要性,不过,明确将形神概念引入艺术理论,重神轻形,则是魏晋以后的事。《世说新语·巧艺》记:“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关于安盛作品的评论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菩提本非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菩提本非树并收藏关于安盛作品的评论集最新章节第三期指导课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