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解第三(002)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所以没有德行,道义不能被尊崇;没有道义,德行也无法发扬光大。孔子将德与道相提并论,认为两者是道以明德、德以尊道的关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曾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连用始于荀子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在西方文化中意为风俗和习惯。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由此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万物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从常理来看,“道”本身就是法则之意,是万法之源,当中即包括法律以及自然生存法则,循道而生可以演绎出不同的实战道法形态,譬如人道,文道、商道等等,看似不同,终是万道归一,枝叶繁茂,其根有一。道是主体,而德是修饰之物,德是用来约束道,以使其符合德,无道德亦无所用矣。是以,道德相生,难分先后。有“德”的“道”才是正道,是好道,是符合自然法则之道。无“德”的道,自然偏离了“道”的本质,可能成为邪道或歪道。假如一个无德之人有道,那将给人与自然带来灾害。反之,一个有德之人有道,则滋润万物,造福苍生。因此,道法自然,其本质是德道。

即使有一国之内最好的马,如果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使用骑乘,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一个国家即使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如果国君不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理,也不可能成为霸主或成就王业。御马与治国相似,施以正道,马为良马,国有盛世,

因此,古代圣明的国君在内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插科打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豫东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豫东生并收藏插科打诨最新章节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