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府尊对自己的人万般怜惜,担心他干活多了累着,轮到下属就没那个待遇了。

朱知县听见大人都开始夸起爱侣了,以为正事说完,寒暄几句便要告辞。谁知他“告退”两个字还没说出口,宋大人就又热情地拉着他研究起了新工作。

如今已至四月中下旬,到了收麦插禾的时节,他这县令是亲民官,自然得关心农桑,宋大人还要跟他聊聊科学种田呢:

比如稻秧的合理密植;比如稻田养鱼技术;比如割麦后秸杆还田做肥料与收秸杆做柴烧哪一种对农家更划算;比如收麦后种油菜还是芝麻、豆类、棉花收益更高……

朱县令越听越茫然,眼神越飘渺,努力想集中精神弄懂他说什么,却一次次地被他扔出来的问题打懵。

水稻全株叶展多长?水稻茎杆粗细?水稻田里还能养鱼、养螃蟹?收麦之后种什么赚的银子最多?

……他单知道芝麻油比菜籽油贵,可谁能知道一亩芝麻的净收入比一亩油菜、大豆、瓜茄高多少低多少?

宋时原本也不求朱县令真懂多少农事,只是让他明白自己搞农业调研的重要性。因此他看着努力思索却又什么都想不出来的可怜模样,便不再为难他,含笑说道:

“朝廷派咱们牧守一方,咱们便要上对天子、下对庶民,尽心尽力。我想着这庄稼要种好,无非光、热、水、土、肥、良种这几项。可下头农户们一天到头做不完的生活,从小怎么种地就是怎么种,剩下的只能靠天吃饭,哪有心思、哪有本钱研究怎么种好?他们做不好、收不上粮食,积欠多了,还不是咱们愁烦。”

是以他们做官的替百姓研究研究如何丰产,虽然会增添些工作量,也不算吃亏。

若这一年收成好了,该收的税都能收上来,再能清清前几年的积欠,这样的考绩到了京中得多么亮眼?

不是他吹嘘,他爹在南方做县令时,他就曾靠着指导百姓精耕细作,一季稻的平均收成提高到了两石七斗有余,比往年高了近三分之一,最高的竟有三石二斗。

当年的夏税秋粮就一分没打折扣地收上来了!

武平县处在武夷山脚下,山高地薄,并非潮汕那等水土丰饶,能一年两熟,轻易收到五七石稻谷的好地方。但经他们官民一心经营土地,轮作、间作、套作齐上,一年间收的各色粮食也不比那些上县的少。

别说五七石,就是一年三石粮这个数字就够听得朱县令一阵阵眩晕了。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穿到古代当名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五色龙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五色龙章并收藏穿到古代当名士最新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