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山先生: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是唐代大诗人韩愈当年遭贬在路过秦岭时,面对阻隔他前行的巍峨的秦岭,诗人回想遭贬的境遇,触景生情,用深沉的笔调写下的情调有几分悲凉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诗句。横在眼前的秦岭,不但人过有困难,连马也畏畏缩缩,这从侧面告诉世人无论是徒步还是骑马要想翻越秦岭都着实不易。

再看出生比韩愈早的“诗仙”李白想象中的秦岭,在《蜀道难》的诗中诗仙写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破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秦岭真的就难以翻越吗?对*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少年学兵来说不见得。秦岭再难翻越,一代更比一代强,不会舞文弄墨的体质还很稚嫩的少年学兵胸怀祖国社会主义的铁路建设事业,响应祖国召唤,在那年那月那天毅然决然地告别家乡和家人奔上了征途,关山重重,却无法阻挡少年学兵的脚步,自己武装自己,背起背包,拿着行李,挎着挎包,披星戴月地赶,一支又一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建军史上破天荒的这么一支名曰“学生民兵”,简称“学兵”的队伍,终于在那年那月那天赶到了祖国召唤我们赶往的秦岭和巴山中,赶到了汉江之畔。

整修和扩展盘山简易公路,是为了让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地运送施工物资。在铁道兵老大哥和地方民兵的支援下,大家一起出力,也就二十来天,各个施工点就把从白河到旬阳的盘山的简易公路给整修和扩展好了。铁道兵老大哥和地方民兵到来后的一星期,大量进行了爆破,加速了扩展公路的进程。完工这天晚上,团指挥部组织学兵看了一场电影。

那是我和学兵战友们参加“三线工程”建设,在陕南修筑襄渝铁路头一回看电影。影片《红旗渠》对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是陌生的,但在那个年代,在那个艰苦奋斗的岁月,在大秦岭和大巴山与世近乎隔绝的深山老林里,能看上一部电影,甭管电影好看不好看,对我和学兵战友们来说无疑是件乐不过的事。团部电影放映队专门给学兵放电影看的消息还没有在团部大喇叭广播,就已不胫而走,虽然劳动后十分疲惫,但是大家看电影的精神头还是蛮张扬的。有些发黄的右下角还有一个破洞的污渍斑斑的电影幕布被高高地绑在了两根在馒头岭附近的一面缓坡上竖起的比小腿还要粗些的竹竿上,微微的山风吹动着幕布,幕布微微地颤抖着。

《红旗渠》是一部实实在在的黑白纪录片,跟今天的影视比起来,简直不是一个档次,但是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51封学兵来信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易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易山并收藏51封学兵来信最新章节该章节已被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