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书共有9本。顾名思义,冠以“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至少表明两点:其一,这是一套与在场主义有关的书;其二,这是一套与在场主义散文奖有关的书。

⌆寂寞的舞者的小说提醒:《萧晨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最新更新》最新章节柳树的义情与语言免费无弹窗阅读将第一时间在快小|说更新,记住域名kuaixs◒cc⌆(请来快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关于在场主义

相信关注文学,关注散文的朋友已不陌生。简单说,在场主义是汉语写作中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

这个判断大致包含了三层含义:

一是“第一”。这是针对散文流变史而言的。散文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可以说,从说话开始,散文式的自由表达就已存在。后来经历了几千年曲折,散文一路走来,既从容不迫,又尴尬委琐。从容自不待说,散文至今仍是各文学类型中,作者最多,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的品种之一;尴尬指的是身份和地位。几千年来,文学“四分法”出现之前还是之后,散文在各文学类型中,是唯一身份不明,界限不清,地位尴尬的,以致许多人写散文,读散文,谈论散文,而不知散文为何物。这在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在场主义的“第一”,就是第一次真正解决了散文的身份问题,其核心标志,就是“散文性”的提出和确认。它不仅让散文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本质规定性标尺,而且让散文写作者、研究者有了正确的界域和方向。“命名即是创世,说出就是照亮”,正是基于此。

二是“自觉”。无论从哲学本体论、文体本体论,还是创作方*角度,自发与自觉,都是一个质的界限划分。与这种划分相连的,还有感性与理性、量变与质变、稚气与成熟等哲学对子。在场主义的“自觉”表明,它既尊重历史,又清醒自己的定位。在场主义是散文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

自散文产生以来,人们对散文规律的探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间也不乏闪光的思想。除了前面谈到的外,如与古代的骈、散、韵文相对应的散体文;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以中庸为准则,提倡“礼”与“仁”、“文”与“质”、“美”与“善”的结合;两汉时期的“文”与“学”之分;曹丕《典论·论文》中对建安七子文章点评中的散文观念;《文心雕龙·总术》中的“无韵者笔,有韵者文”思想及佛门中“散文”、“偈文”之分;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散文概念的提出;明公安派的“独抒性灵、求趣求真”思想;郁达夫、周作人对中国白话散文的影响与遮蔽,“先秦散文”说和“广义散文”说的谬种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降“形散神不散”的影响、90年代“新散文”运动的兴起等。特别是“新散文”运动以来,散文思想空前活跃,如“大散文”、“原散文”、“原生态散文”、“文化散文”、“诗性散文”、“审美散文”、“审智散文”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但是,无论古代也好,现当代也罢,繁若星辰的散文观念,大都是随兴而发,自发而为,零散碎片的,反映的是散文成长中的非成熟性和探索性。在场主义同仁通过对三千年散文史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整个散文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当下散文写作表面繁荣,实则苍白僵化的现实,表达了深深的质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观念。2008年3月8日,周闻道、周伦佑等18位散文写作者,联名在“天涯社区”发表了《散文:在场主义宣言》,将在场主义的主张昭示天下。

在场主义的出现,散文性的确立,散文身份的科学界定,将散文的探索推向自觉成熟的阶段,是文学史上的重要开端性事件。

三是“流派”。衡量一个文学现象是否具备流派特质,大致有这么几点:一是理论构建,是否拥有鲜明的文学观念和较系统完善的理论。二是创作呼应,即是否有与文学观念相呼应的作家队伍和作品。三是文化影响。综观散文流变史,众多散文现象,其理论要么盲人摸象,顾此失彼,缺乏科学性;要么随意而为,零散杂碎,缺乏系统性;要么浅尝辄止,偏执一词,缺乏学理性;要么理论性强,作品式微,或反之。真正较好地具备上述特质的,唯有在场主义。

从理论构建看,在场主义以在场性的在场,作为散文的哲学本体论;以散文性的在场,作为散文的文体本体论:以介入——然后在场,作为散文的创作方*;将散文性和在场精神,作为流派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自己独立完整鲜明的理论体系。散文性指向散文的纯粹性或纯粹的散文,是散文的身份识别标志;“散文性”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非主题性”、“非完整性”、“非结构性”、“非体制性”。在场精神包括“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和“自由性”五个维度。在场主义强调散文的纯粹性,强调作家介入现实,关注当下,勇于担当,体察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疾苦,揭示存在的真相和终极价值,并以之作为自己坚守的存在底线。追求散文性与在场精神的完美融合,把这种融合视为散文作家追求的艺术高线。目前,围绕在场主义的各类理论构建及相关争鸣,已超过百万字,我们选择了其中一部分编入本套丛书的理论卷——《颠覆城堡》中,既是一种呈现,也是一种自信。

从创作呼应看,我们在提出文学观念,构建理论体系,致力理论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创作的呼应和文本实验,并通过设奖、出版年选和丛书、书系、成果展示等,引导这种实验。凡经数年之劳,连同本次,业已推出30余部,800余万字。包括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流派热身体验文本《镜像的妖娆》,花城出版社和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在场主义散文年选5部——《从天空打开缺口》《从灵魂的方向看》《九十九极》《稻草人的信仰》《黄金版图》,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在场主义散文丛书”6人6部,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的“在场散文书系”10人10部,以及本次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大手之举。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届评选,我们按照自己的文学观念和价值尺度,评选出了19部散文专着,50篇散文,共计约600万字。以上合计,已是逾千万字之巨了。虽然选入这些年选、丛书、书系或获奖作品作家,不一定就是在场主义成员,甚至不一定完全认同在场主义主张,但是,我们在努力,按照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价值尺度评判作品,创作和引导创作,唤醒更多更自觉的散文意识,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文化影响看,在场主义已超越本身的界域,成为影响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新锐元素。从在场主义观念出发,一些中学在语文教研中,提出了教育在场观,即所谓“在场——一种语文教育的存在论立场”。有的金融机构在员工培训中,根据对在场主义的认识,引申出“银行服务的第三只眼”话题,主张通过银行服务过程中的在场第三方视角,管理好银行的每一个员工的每天“现场直播”机会。有的房地产开发商,提出了“空间在场主义”理念,主张应站在住户立场,从人性化的情感贴近出发,设计布局、房屋、空间。在广播领域,有人利用在场性原理,探讨广播有声语言“虚境化”下表达的美学特征,认为“在场性”和“不在场性”的美学特征是在虚境化广播语境要求下,对有声语言时间和空间意义的提升。在行政诉讼中,有人提出行政参与的“在场性”要求,认为正式听证与“陈述及申辩”权平等的“在场性”,是行政公平的核心保障,当事人只有拥有在场“被听取意见的权利”,才能获得公平维权。2012年10月17日,深圳市保安区新安街道办事处的20多名公务员,更是放下案头工作,以“在场主义散文的力量”为主题,学习如何欣赏散文,提升文化,享受散文所带来的愉悦。可以预见,这并不是终止,而只是开始。

关于在场主义散文奖

有了在场主义的创立,有了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价值认同,有了企业家由“挣钱”到“挣文化”的价值转换和文化关怀,再加上彼此了解、信任与缘分,文学与经济的结盟就成为必然。面对在场主义,周闻道和新生代企业家李玉祥一拍即合,于2010年5月5日在北京宣告设立在场主义散文奖。

关于在场主义散文奖,有三点是不可回避的:一是评奖目的。评奖章程开宗明义称,评奖目的是重构文学价值,扞卫文学尊严,推动散文创作,引领21世纪散文发展趋向。二是价值尺度。章程旗帜鲜明地标榜,该奖以散文性和在场精神作为评判作品的价值尺度,因而也成为目前为止,中国文学界唯一以鲜明文学观念作为评奖标准的文学奖项。三是奖项高度,既指奖额,又指审美标准,都是目前汉语散文年度最高成就奖。

在场主义散文奖坚守“四性”的基本立场。“民间性、独立性”不仅是形式,不仅表明这个奖的组织者、出资人和运作模式,没有任何官方色彩和体制背景,更表明评选的基本立场和姿态,表明对作品的评判和取向。同样,“权威性、公正性”也不仅是一种自我标榜,而且是一种价值尺度和审美高线,最终体现为社会公信力。这是一次挑战极限的历险,许多类似奖项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时刻保持着清醒。五年磨砺,稍感欣慰。这得益于两点:一是德艺双馨的高水平评审团队;二是科学规范的评审规则,主要是评选“三不”原则的提出和坚守,即坚持评委之间互不集中讨论、互不沟通商量、互不干预影响,其核心是确保各评委的独立阅审。在目前评奖生态下,后者似乎更难。

在场主义散文奖每年评选一次,至少连续评选15年,不排除长期评选的可能。奖项分三类:在场主义散文奖,每年评选1部(篇)(可并列);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每年评选2—3部;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每年评选10篇。以上均为散文性和在场精神有机融合的优秀之作。到目前为止,已成功评选五届,林贤治《旷代的忧伤》、齐邦媛《巨流河》、高尔泰《寻找家园》、金雁《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和许知远《时代的稻草人》6部散文专着,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奖;龙应台《目送》、周晓枫《雕花马鞍》、张承志《匈奴的谶歌》、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筱敏《成年礼》、夏榆《黑暗的声音》、冯秋子《朝向流水》、资中筠《不尽之思》、刘亮程《在新疆》、章诒和《伶人往事》、阎连科《北京:最后的纪念——我和711号园》、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塞壬《匿名者》等13部散文专着,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蒋方舟、马小淘、野夫、郑小琼等49位作家的单篇散文,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

关于这套书

这套书既是在场主义前行的一个脚印,也是在场主义散文奖的一个阶段性成果。鸟儿从天空飞过,没有留下翅膀,却留下了记忆。记忆是对过去存在的保留,也是对未来存在昭示。如果这种保留与昭示,能成为一种在场式的存在——显现出某种对散文、对文学、对社会积极的意义,就幸莫大焉。

按文字性质和作品体裁,这套书大致可分为作品、理论两类,共9本,逾220万字。

作品7部。可分为书选和文选:书选以评奖届别为单元,一届一部,分别为《大忧伤》(第一届)、《时光河》(第二届)、《黑暗记》(第三届)、《家园志》(第四届)、《个人史》(第五届)。这些集子,结集了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奖及其提名奖的作家作品,并配发评委会的授奖词和获奖作家答谢词,形成互动呼应。文选《星空肖像》和《阳光不老》,集中呈现了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作家作品的风采,可谓群星灿烂,色彩纷呈。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书选还是文选,既立足于获奖作品,又不囿于此,看重的是品质。通过散文性和在场精神有机融合的文本展示,力求呈现这个阶段汉语散文的最优成果。透过这些作品,不仅可以窥见在场主义散文奖的审美本位和价值指向,也可洞悉在场主义的审美标尺和创作追求,昭示了在场写作的多种可能性。正如宣言所说:“文本所负载的意义和价值,从其根本上审视,都与终极存在有着某种关联——任何严肃的写作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指向终极存在;我们在散文写作中对散文纯粹性的寻求,便是向终极价值的趋近。”

理论2部。可分为理论和对话:理论卷《颠覆城堡》,选入包括了在场主义纲领性的文献——《散文:在场主义宣言》及其基本理论构建,全国20多所大学文学院及学界围绕在场主义核心观念开展的讨论、争鸣、研究成果等。对话卷《空谷传响》入选的文章,包括了在场主义同仁在《美文》开辟的专栏对话,以及每届评奖中媒体对获奖作家、评委和奖项发起人的深度采访等。争鸣和对话,既是固本,许多新的发现又是思想的对撞生成。这不仅体现了在场主义的包容与宽广胸怀,也为在场主义增添了鲜活之气。

我们非常清醒,阶段性成果虽是成果,但只代表阶段,不代表未来和全部。在散文宽阔的大道上,在场主义只开辟了一条认识真理的道路,而没有穷尽真理。在场主义刚出发,我们正在路上。后现代主义有句名言:相信自己永远没有获得全部答案,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

在场主义正是这样。

周闻道

2014年6月6日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萧晨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最新更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寂寞的舞者的小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寂寞的舞者的小说并收藏萧晨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最新更新最新章节柳树的义情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