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集思

前些天偶览微博,我的一位朋友在上面慨叹目前“名人多学者少”,肯定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正气凛然的神经。于是,他又触动了我这根见怪不怪的有些许麻木的神经,刹时想起了王蒙先生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呼吁:作家要当学者型作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当下如斯文坛只是社会现象之折射而已。时过几许,于今更甚。谁说过:“时道不济,竖子成名。”当下世界,商业因素网络因素传媒因素制度因素等等综合作用,想成个名还不容易,咆哮体羊羔体子弹体凡客体银镯体校内体脑残体弹片一般让人体无完肤,诸如凤姐芙蓉姐木子美*携着各美美诸路神仙一夜之间突兀显灵,各据山头,呼风唤雨,你方唱罢我登台,让满是浮躁的凡间更为热闹非凡,泡沫与雾霾齐飞,脸面与屁股一色。不管红脸黑脸登台亮相,抢到麦克风再说。凡事都想做大,做到全国做上太空,拈一个“炒”字妙到毫巅。你有你的骂你的笑,我有我的赚我的炒。不流芳千古也谋个遗臭万年。说到底就是个利益,慨叹有理,改变无奈。目前网络上常用两字“呵呵”,道尽了“天凉好个秋”。

◼绝人的小说豪婿提醒:《三千》最新章节大明王朝的最后余绪免费无弹窗阅读将第一时间在快小$说更新,记住域名kuaixs◐cc◼(请来快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而在此番光景之中,却还有人在繁忙日常工作之余,心远地偏,潜心阅读,认真思考,非功利地写作,殊属珍稀。当然,他们不是名人,目前也不能说是学者,但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其中的一种定力,有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船上的舱底压仓石,让我们的远航之舟摇晃得小一些。徐剑兄便是当中一员。

早知徐剑兄酷好阅读,闲聊时不时说起阅读心得,并向座中诸君推荐新书。走进他的办公室,书架案几乃至地面全都是书,卷籍种类之丰富,涉猎范围之宽阔,让我吃惊且惭愧。是的,房间稍有些乱,但不乱的算是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吗?巴尔扎克的书房甚至可以看出被书卷盖住的咖啡杯和面包皮。我无须掩饰自己的随俗和尴尬,自从认识网络以来,我的阅读快餐化了,量是足够的,但零碎化浅薄化快餐化了。而徐剑兄却是心静自凉,一本本地读着经典和非流行。于是我劝他把读书所获写出来分享。他说,其实我一直在写,一有感触就写到手机上,积累下来已经有好多篇了。他说仅是一种学习笔记,自娱自得,从未想过发表出版什么的。后来在朋友们的鼓动下,个别篇什发到了微信的朋友圈里。

《不觉浅——指尖上的历史》是徐剑兄发于微信的文章合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尤其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瞬时万变的时代转型期,当代的网络发展比之当年的蒸汽机的出现,其更新历史催萌新生的力度和速度不知要强大迅捷多少倍。虽说历史不可能重复,但总是有规律可寻的。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便是人。窃以为,读史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今天,是今人。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站在今天的土地上向遥远的时空深处眺望,找寻历史投下的身影。我觉得徐剑兄正努力地这样做。可能由于他先后在媒体和宣传部门历练,及时获取大量新鲜和贴近地气的信息,他的阅读思考很让读者亲近。历史故事的经编织着今天思绪的纬,立一面菱花古镜映照网络世界。有嘲讽云:虽百年寿作千年忧。对此难以苟同,我更看到徐剑兄的担当,没有一份衷诚一定学力,你忧得起吗?

我从文章的语言中读到了作者态度。徐剑带着自己的思考讲着历史故事,不是简单地将文言文译成白话文然后复述一次。他的语言让我惊讶,我看过他的公文性新闻性文章不少,根本想不到他的语言还能如此生动多姿,冶文言白话一炉,亦俚亦雅,特别是不少篇什的最后都有几句画龙点睛视角独特别有意味的评说,如啖橄榄,余味回甘,让你一嚼再嚼。还有,本书在读史笔记的总体框架下,把握住读史悟今一条总纲,每一篇文章却是相对的独立,这既是由于写作过程——用手机——的独特方式,我想更是作者是忙里偷闲阅读而形成的效果。它篇幅不长,是断章式的,虽是当今快节奏生活的一种无奈,却也合符信息时代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我以为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繁忙的作者正好面对繁忙的读者。

受徐剑兄之邀,写下以上读后感,并愿向大家推荐此书。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三千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绝人的小说豪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绝人的小说豪婿并收藏三千最新章节大明王朝的最后余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