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秦弓的《荆棘上的生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

魏安莉

“五四”文学革命给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中国现代小说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以良好的开端和兴盛的势头向前发展。在此基础上,三四十年代(1927—1949前后)的小说创作,无论是作家队伍的规模与整体素质,还是作品的艺术多样性和意义深广性,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呈现出纷繁复杂又充满魅力的艺术景观。这就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小说研究一直最为活跃。在此领域,研究者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和思考,可谓硕果累累。秦弓先生所著《荆棘上的生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一书从叙事角度切入,对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小说进行多重透视,提出了很多新鲜而深刻的见解。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有开拓和创新,堪称近年来有关三四十年代小说研究的又一部力作。

首先,著者着眼于三四十年代“荆棘丛生”的创作背景。在探讨三四十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时,著者考虑到了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诸如创作上的积累,作家队伍的扩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西方文艺理论和名著的影响等。但也注意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的密切关联。毕竟文学园圃不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领域,社会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文学产生渗透和影响。文学作品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社会、民族的面貌,同时这些也会影响文学的发展,与之形成一种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以“四一二政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一系列事件为主要标志的社会大变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痛苦与挣扎,困惑与求索,给小说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广阔的题材。这是一个荆棘丛生的年代,长年的战乱不仅仅造成社会政治生活的巨大转折,而且使人们的生活动荡不安,这些变化必然会引发当时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思维的诸多变迁。战乱带来的流徙改变了作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有些作家纵使能够偏安于一隅,他们的心态也截然不同于战前。战乱给每一个人心头留下了无法拭去的痕迹。历史的变革激发了作家的政治激情,使他们更加关注时代、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些作家在由城市到乡村的退居中充分感受着自然与生命之美,那些生活在租界地、孤岛中的作家则以独特的视角关照着世界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文学新书评(2004~2005)(全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白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白烨并收藏文学新书评(2004~2005)(全文)最新章节第65节 关于耶利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