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伦理学研究的问题。{173}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主流意识往往会规定社会人群的行为,明确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简单地说,道德是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观就是你对这种意识形态规则的认识和立场,是对善与恶、荣与辱、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等基本判断与认识。

在人治的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观被视为比生命还要重要,要求人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维护传统的道德观宁可舍生取义,也在所不辞。因此弘扬一定的道德观也成为文学作品的灵魂。

但凡小说,尤其是中国的古典小说,总是在大力宣传和推崇自己认可的道德观。如三国演义宣传和推崇的是仁义;水浒赞扬的是路见不平一声吼,杀富济贫的道德观。唯独《西游记》与其他小说不同,作者在书中宣传和推崇的是两种道德观,他把两种道德观的关系演绎为矛盾对立,互相冲突到相互兼容,最后成为一种互补的关系。

《西游记》里的两种道德观是通过孙悟空和唐僧的言行而表露出来的。书中的孙悟空是一个生活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拘束,自由自在”的妖猴。他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向玉皇大帝叫板,“皇帝轮流坐,今天该我家”。他追求理想,好学进取;他英勇果敢,爱憎分明,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表现,无不体现了声张正义,关爱百姓,除暴安良的道德观。

实际上孙悟空的道德观的是儒家道德观在一个猴子身上的体现。

书中的唐僧又是另外一种表现,他关爱生命,不分敌我,忍辱受重,处处以慈爱,以忍让来感化妖魔,化敌为友。

唐僧奉行的是慈悲为怀的道德观,他虽然没有是与非、荣与辱、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等观念意识,但用善与恶作为评判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意口身。他的道德观实际上是佛家道德观的体现。佛家认为慈悲没有敌人,般若不生烦恼。何谓善?凡是对现世有益,而且对来世也有益的是善;凡是对自己有益,而且对众生有益的是善。所有众生皆是前世父母,来世菩萨,都应该崇敬之供养之。即使他们对己不利,甚至要加害自己,也不能有半点瞋恚之念,何况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

佛教判断行为的善与不善,主要是根据它的果报来判断。因为佛法是建立在因缘因果的基础上,所以善恶的标准也是建立在同样的基础之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细读西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春风杨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春风杨柳并收藏细读西游最新章节九十 两种道德观的碰撞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