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六、七、八……,1964年9月初的一个早晨,在嘹亮的广播体操乐曲声中,简阳禾丰中学的学生正在操场做广播体操。站在初中一年级前,六七级三班的班主任邓春固老师,他微笑着与六七级一班的班主任刘老师说:“你看,我们班站在最前面的那一个,个子和年龄都是班上最小的,看起来还有点发育不良,但是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成绩是我们班上的第一名”。

1951年农历7月初六的傍晚,在四川省简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座古老的农家小园里,一个新生婴儿出生了。当婴儿还在哇哇叫的哭声中,婴儿的奶奶在隔壁听到是男孩,就大声地喊:“快去叫隔壁的二奶奶来接生,快去叫隔壁的二奶奶来接生”。原来在该婴儿出生前,婴儿的母亲已经生了两个女孩,一听说是女的,婴儿的奶奶就说:“尽生些女娃娃,跛足跛手的,以后怎么得了啊”。意思是指婴儿的父亲脚是跛的,以后没有依靠,因此没有请人接生,结果前两个女孩生下不几天就夭折了。

那时的医疗条件非常差,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几个乡,数万农民,没有一个西医。解放后乡卫生院有个从国民党军队回来,能打针的西医。那时农村没有专门的婴儿接生员,更不用说去医院生小孩。若谁家有婴儿出生,都是找年纪大些或有经验的农妇来接生。一遇难产十有八九都是大人小孩一起死。

婴儿的父亲给他取名龚学长,由于前两个女孩都死了,他的父亲希望他能活得很好,就给他取小名太平。太平后来没有人叫了,直接叫长长。30多年后,太平和他10岁左右的女儿回老家,太平的弟媳问太平吃不吃煮鸡蛋,太平的妈妈用浓厚的四川话,声音拉得长长地说:“长…长…不爱吃煮鸡蛋…,要吃煎…鸡蛋…”,把太平的女儿笑弯了腰。回到绵阳,女儿学她奶奶的语气和腔调说给太平的爱人听,把太平爱人眼泪都笑出来。

这座农家小院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式木框架青瓦房。立柱是用400毫米圆柏木做成,上下穿方与挑樑是400毫米宽、80毫米厚的方柏木,因此进屋的门坎对小孩来说还是有点高。房上的樑有正樑和副樑,正樑是约300毫米的圆木,副樑是300毫米宽,80毫米厚的方木。用竹块编的篱笆墙,外面抹上草肋泥(用稻草剪成节与泥混合在一起),再抹上石灰做保护,白白的墙还是很好看。瓦是大青瓦,约300毫米宽、400毫米长、15毫米厚。可能当时修这房时这一带还是原始森林,不缺木材和燃料吧。

三间正房全是这样结构,二十多平方一间。中间是厅,厅的正面墙上供着香火和祖先的牌位。香火正上方和门上屋檐下都挂着大大的匾(木牌)。听老一辈人说在湖广入川时,龚子太与夫人朱氏老婆婆从湖南移民来到这里的方家沟,生育4个儿子。这老房子和这片地原是陶家的,后来被祖先买下来,全家搬到这里,这里由原来的陶家嘴改成现在的龚家湾。

太平出生时,正好是湖广入川迁移来的第十代上,约300年时间,在封建社会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思想下,人口成指数式地增长。龚家由两夫妇发展到约上千人。正房后面还有朱氏老婆婆的坟,太平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在坟上玩。

指数式地增长,听说古时有一术士,他知道国王很喜欢下棋,这种棋的棋盘有60个方格。于是术士用上等金丝木做棋盘,玛瑙石做棋子贡献给国王。国王非常高兴,问术士需要什么,国王就奖赏他什么。术士说:“金银财宝我不要,你就在这棋盘上,第一个方格中放1粒谷子、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方格放8粒……,就这样放满60个格,我就要这棋盘上的谷子”。国王一想:“这个术士,小九九算盘打到这棋盘上来了,不就几粒谷子吗”。于是分付大臣下去,如数赏给术士。

大臣们下去算了许多天,去给国王汇报:“国王呀,我们的粮库里没有那么多谷子,就是把全国所有的谷子都收上来,也远远不够啊!”。

有多少谷子呢?2的60次方减1,1152921504606846975粒,约700亿吨砘重。就是在现代高产技术下,全球一年的稻谷产量仅7亿吨啊。在那没有任何计算工具的年代里,大臣们是要计算很长时间的。

人类的增长速度也与这棋盘中的谷子一样,如果每一个人下一代生两个儿女,一对夫妇,第二代为2的平方=4人,第三代为2立方=8人,第四代为2的4次方=16人……,这样只要一对夫妇,当发展到第32代,约800多年时间,2的32次方就约43亿人。加上这一代的父辈就64亿多人,与现在世界人口差不多。

太平的妈妈出生在广东揭阳县,祖辈还是有钱人,太平听妈妈说她的公公那时经常到台湾做生意,给家里挣了不少的产业。是她父亲,太平的外公经常打牌赌钱,把自己的地卖完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太平外公把房子典当给别人,带着太平十几岁的妈妈和她的弟弟,挑着东西跟着逃难的队伍,从广东步行千里,来到江西省兴国县避难。

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女孩子没有一个送到学校去读书,太平的妈妈到江西兴国县后,十一二岁就帮人,给学校的老师当保姆看小孩煮饭,她弟弟在小学读书。太平的外公也帮人煮饭,又是战乱时期,一家人艰难地生活。

太平爸爸是家里的老大,只读过几年私塾。太平爸爸十多岁就学染布,后来染房被土匪抢了,染房倒闭,太平爸爸只能回家种地度日。

太平爸爸在老家时,太平爷爷给他完了婚。媳妇姓白,太平在禾丰读初中时要走她家对门过,她小儿子上初中,比太平高一个年级。她大孙女王学英与太平是一个大队的,与太平同一个年级,同在禾丰读初中。有次太平与王学英到她家,约她小儿子到禾丰上学。在她家院子里,她还出来看太平。她是一个典型的裹足的尖足老太婆。

➢龚学长提醒:《漫漫成材路》最新章节第十八章 编后记免费无弹窗阅读将第一时间在快小|说更新,记住域名kuaixs◐cc➢(请来快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太平爸爸不满意包办婚姻,正好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扩充兵源,实行“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政策,太平爸爸去当兵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家里没有足够的钱来请人当兵。

太平爸爸当兵后,随着四川军阀扬森部队离开四川,到华中一带抗日。太平听爸爸说国民党部队根本不能打仗,部队装备和战斗力都很差。白天睡觉,晚上才到日军驻地附近,朝着日军住地盲目打枪。日本兵来了就跑。

太平听爸爸说在国民党部队当兵非常艰苦,冬天没鞋穿。光着足不停地行军,而且经常在雪地里走,走热了,溶化的雪在脚上冒着水蒸汽。国民党部队每天都在后退,有时一天急行军100多里,脚上全是血泡。有一次他们走了一天,住到一个山脚下,认为离日军远很安全,就放心睡觉。谁知天刚蒙蒙亮,忽然听到后面山上响起密集的枪声。他拿起衣服就跑,一口气跑了不知有多远,才脱离危险。

太平爸爸为人老实忠厚,被升为上等兵,为当官服务的勤务兵。勤务兵不仅要给长官端茶送水送饭,还为长官洗衣服倒屎倒尿。太平爸爸后来负伤,医好后足跛了,就把他送到江西省兴国县疗养院。

太平妈妈的家住在疗养院附近,太平外公在疗养院煮饭。经常与太平爸爸打牌,太平妈妈刚满16岁时,太平的爸爸就以2担大米钱作聘礼,嫁给太平爸爸。太平爸爸写信回家,休了包办的媳妇,于是太平的爷爷将白姓媳妇嫁给了翻身大队的王家,给王家填房(死了妻子再接婚)。

江西住下不久解放战争开始,太平爸爸所在疗养院往四川资中迁移。在资中时太平爸妈回过一次简阳老家,那时简阳老家没有公路,他们走路回家。别人看他们穿得很好,太平妈妈还带有戒指,以为太平爸爸在国民党部队当大官。以后每次运动,都把他当漏网特务斗争。

解放大西南前国民党解散了疗养院,太平爸妈回简阳老家当农民。

战乱时期到四川后,太平妈妈与家人失去联糸,太平外公一家何时回广东也不知道。写信寄不到广东老家。太平读初中后,多次按地图的县名写信到当地县政府,后来县政府到处貼寻人启事,才与太平外公联系上。

太平妈妈到简阳老家不到20岁,不会种地,家里人口多太平爷爷决定分家。太平妈妈什么也不懂,棉花种下去,要将花芽子(徒长技)摘掉。她到棉花地里,看到花芽子长得那么好舍不得摘,结果把果枝全摘了。

解放后,与太平爸爸一起当兵的王叔叔被解放軍俘虏后参加了解放軍,回家当了村长。王叔叔叫太平爸爸到村上当财务管钱。

太平妈妈到四川后,一直没有回过广东老家,她好想回去,一是路远,二是没人陪她去。2001年五一节,太平和爱人一起回简阳,在云龙镇太平妹妹家。打通广东的电话,太平舅舅说的广东话她听不懂,太平妈妈只知道叫她弟弟的名字,两人一句话也没说。通话后太平妈妈就不那么想回老家了。她原来以为她能听懂老家的话,结果60多年家乡话的变化很大,说什么她也听不懂了。

太平小时候并不太平,经常生病,两岁左右太平全身发痒起疙瘩。太平爸爸背着太平到街上去打针,开了药在街上遇到熟人,说用高粱扫帚扫后就不痒。于是在街上卖扫帚的地方,拿一把新扫帚,把太平衣服全脱了,全身扫一遍。

那时农村一般家庭都不上街找西医看病,一来无钱,二来不相信西医。太平家隔壁的满公公,比太平大两岁,吃很多的饭但不长肉。太平妈妈告诉他们可能有蛔虫,太平妈妈带太平去街上看病时,满公公与他们一起去买了打蛔虫的药。满公公吃药后,拉出来全是蛔虫,后来满公公的身体就长好了。

虽然太平爸妈他们相信西医,但是她们还是经常用土办法给儿女治小病,万不得已时才上街找医生看。太平的牙痛时,就自己去摘枸地芽(一种清热解毒野菜)。想到要用枸地芽煎蛋时太平可高兴了,结果是一大包枸地芽用一个鸭蛋煎,很难吃。哪能像现在用很嫩的枸地芽尖加许多的蛋,还是绿色食品呢。

太平弟弟生病咳嗽,太平妈妈叫太平去捉几个地牯牛(沙土里的一种虫子)回来。太平找一节麦草筒,走到墙脚边,看见有两公分大一公分深漏斗形的泥沙窝时,就知道有地牯牛。太平用嘴通过麦草筒对着沙窝吹,地牯牛就出来了,捉了7只。太平妈妈将它摏碎倒点菜油喂太平弟弟。

太平六岁时,腿部长鸡蛋大的疮。痛得路都不能走,太平二爸背太平上街看医生,很久疮都医不好。太平听小朋友说用折耳根(一种野菜)和皂角剌治疮很好。太平挖好折耳根,采摘了皂角剌,将折耳根用南瓜叶包好,放在火中烧熟,将皂角剌用火烧成灰,再用菜油混合在一起,敷在疮上。这土办法还真管用,头天晚上敷好,第二天早上疮就出脓。脓液出来疮就不痛了,几天就好了。

那时农村人就这样,能用土办法的,就用土办法。家里吃丝瓜,将刮下来的丝瓜皮贴在墙上。遇到哪儿割伤时,将干了的丝瓜皮用手捻细敷在伤口上,再在墙角找个蜘蛛膜敷上,外用布巾包上,几天就好了。没有酒精消毒,没有打任何疫苗,没有感染破伤风就是万幸。

1962年,太平还没满十一岁,生产队食堂刚撤不久。打米和磨面粉都很难,把谷子打成米是用碓窝人工舂米。太平妈妈一天忙于喂生产队的猪,经常叫太平舂米。太平人又小,拿不起碓窝棒。半天舂不出一碓窝约五六斤米。有一天,太平舂米累了,拿起碓窝棒一舂下去,将右手食指尖压在碓窝上。将指尖压破直流血。太平什么药都没有敷,找了张大蜘蛛膜敷上,再包上布巾。结果是外面的皮好了,淤血留在里面。50多年了,现在指拇尖的皮里面还有黑色的淤血。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漫漫成材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龚学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龚学长并收藏漫漫成材路最新章节第十八章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