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什么是协和?

一直希望能把北京协和医院看明白,也一直在努力地希望能把它想明白。

为什么?其实,本人从来没做过“协和”的病人,只是在童年的记忆中,大人们每说到与疾病相关的事,充耳的几乎是“协和”。后来,一个院子里居住的国内权威报刊的著名理论家F先生,生前曾几次被呼啸着的“120”拉进这所医院,却又几次安然回家,于是他的家人感慨万千:想在“协和”死一回还真不容易!

几年前从报刊上得知,协和医院保存有始建于民国初期的病历档案,并且看到了孙中山、宋庆龄、张学良等人的病历图片。2000年,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席格兰特先生在北京视察,竟意外地在“协和”找到自己出生时的脚印记录。当然,人所周知,新中国的几代国家领导人健康保健的重要任务也多是寄托在这里。

关于协和的“为什么”一直在延续。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协和医院的核医学科看到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的体检报告。据说,当今像这样远洋而来,把健康的保单放在“协和”的人不在少数。

实际上在中国如此庞大的医疗系统中几乎已经是一种不成文的定律,只要碰到吃不准、拿不住、或者治疗过程中风险系数极高的病例,当地医生总会很负责地对病人说:“看来,只有到北京的协和医院去试试。”

自然,更大的“为什么”即发生在协和医院的每天每时。中国的广大普通百姓,只要有难解的恶疾和顽症,只要条件允许,他们或是飞机,或是火车,或是长途大巴,从四面八方攥着一丝生的希望必是匆匆赶到这里……

再后来,有机会接触到协和医院,撰写了“协和,永远的牌子”一组文章。想来自己当时只是走马观花,粗粗略略,但是,粗略中有幸结识了著名麻醉师罗爱伦和年轻的外科专家赵玉沛等诸位专家教授。有些东西记忆深刻,其中,抹不去的是“协和”三代医学人严谨、勤奋的作风和渊博、精良的学识。而其间无意中看到80多岁的血液病专家张之南教授简陋的寓所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来如此境况的专家在协和医院又何止一二。于是钦佩之中更多了些许对于协和人的敬重。

2005年春节前,协和医院成功地解决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嗜铬细胞瘤”病例。尽管这例病案在“协和”救死扶伤的胶片中只是瞬间片段,但是,对于所有希望“看协和”、“想协和”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一点启示。

Δ一例罕见的“嗜铬细胞瘤”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我们的医生2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袁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袁源并收藏我们的医生2最新章节第63章 北京城里有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