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烈文深吸了一口气,缓缓闭上双眼:“大人,烈文不知!”

“共和一说,最早源于周朝厉王奔彘以后,朝政由周公、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执政,冯桂芬用其词,意指多方联合执政,与西方的民主类似,其共同点在于否定了家天下和君主的至高无上,代之以议政会为最终权力机构,”虽然是曾国藩手下的幕僚,赵烈文对华夏的关注一直很重视,也看过名声很大的冯桂芬的新经学,对于华夏一再倡导的共和,了解得很详细。(173)

“按照华夏联盟的通告和如今四省总督府的设置,联盟也会设置一个首脑,好比如今四省的叶兴华,但是这个首脑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首先不是世袭,也不是终身,而是有任期的,任期结束,便要由议政会选举新的首脑;其次是首脑即便在任期内,重大决策依然需要通过议政的表决,不然是无效的,按照冯桂芬的说法,这就是所谓的制衡,共和就是要反对绝对的权力,因为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赵烈文道。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曾国藩眼中闪过一道亮光,儒家向来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教化治天下,不过像曾国藩这样的人物,自然知道现实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大清的官场,不过是和光同尘而已,从未有过所谓的吏治清明。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如何想却是另外一件事,至少曾国藩对传统的纲常伦理还是相当的重视:“共和虽有制衡。难免造成纷争。如何形成稳定有序的秩序?”

“冯桂芬在《共和说》中,对此有很详细地描述,不外乎平衡两个字,冯桂芬认为有人处皆有党,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话本来不错,历朝历代皆有党,前明党争尤其惨烈,而在共和地体制下。有党也有党争,但党争涉及的只是票选。”

“《共和说》中曾以前明为例,晚明曾有东林党、浙党齐党楚党等,后又有阉党,东林党与齐楚浙党,阉党与东林党相互争斗,有党派而无是非。兴党狱,死人无数,冯桂芬认为党祸的根源并非结党,而在于决定两党命运的权力在皇帝手中,是个人意志,这样谁都不服谁,无不以极端的办法来对付对方,从而导致没有原则的倾轧。”

“而在共和体制中,党争的评判标准并非某个人的意志,首先。各党代表的政策哪一个能得到通过,直接由议政会投票表决,票数多者通过,清晰明了;其次,议政会的成员可能都有党派和政策倾向,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议政会地议员,又是接受更大范围的选民投票产生,譬如湖南乡绅选举大人为议员,则大人可以代表自己的派别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大发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半埂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半埂草并收藏大发明最新章节大发明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