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州的布价

――从物价看古代中国的棉纺织业

赵冈

在《中国棉业史》一书中,我们指出棉纺织业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奇特事实。在公元前二世纪或更早一些,棉花及棉纺织品已经传人中国,但是大约经过了一千余年之久,棉花的种植及棉布的生产始终局限於边疆地区,未能在中原地区或长江流域广泛传播。譬如说,从西域传人的棉花,不但有清楚可靠的文献记载,而且还有出土的实物如棉布及棉籽证明。棉花传人西域的时间,起码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它是从西巴基斯坦进入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当地人称其为白叠。这些在《旧唐书》及《南史》中的《高昌传》,都有明确的记载。高昌即吐鲁番。唐贞观十三年(639)平高昌,置西州都督府,属河西道。故《唐六典》记载说“西州出白毡”。白毡即白叠,棉布也。可是棉花的种植直到十三世纪前不久,才经过河西走廊,传到陕北一带。元朝孟祺,在1273年奉旨编刊《农桑辑要》。其卷二说:

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种於陕右。

这种缓慢的推移,是一件奇怪的事。根据经济学原理来判断,最合理的解释是当时棉布的生产成本太高,无法与中国固有的纺织品(丝绸与麻布)相抗衡,因而棉花在中原地区无法变成有利可图的技术作物。棉花种植的传播过程,是受到棉布在市场上竞争力的影响。这种论断只是按常理推测,想当然耳,并没有任何史料可以直接证明棉布在中国古代市场上的竞争力强弱。严格说来,以上的推断只是一个假说,有待证明。

最近,我在日本京都的龙谷大学看到他们所收藏的“吐鲁番文书”,其中有不少唐代西州的布价资料。我们上述的推断,才得到了具体史料的证明。龙谷大学是由佛教团体创办的。几十年以前,他们组织了一个大谷探险队,前往中国新疆地区去寻觅有关佛教的史料,不意竟得到一大批出土的古文书,其中有许多田赋及物价的资料。其中的布价资料,大体是唐代西州地区在天宝四至六载前後的事。

首先要解释一下唐代“市”的组织与惯例,以及物品价格的性质。据唐代《关市令》:

诸市每肆立标,题行名。市司准货物时价为三等,十日为一簿,在市案记,季别各申本司。

政府对於一般商品市场有相当严格的管理。每家商店(肆)要有注册店名,并标明价格。每样货物依品质分上中下三等。每十天调查物价一次。每种等级的商品售价又分三种,即高价、中价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网游之剑行江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狗不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狗不吃并收藏网游之剑行江湖最新章节一百三十七章 五行龙驹及外星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