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咎提出来的以工代赈是个好办法,历朝历代从古到今到未来,都会用这个方法来平衡流离失所的饥民的需求、有限的粮食供给和无限的基建计划。

有一个史学观点认为,古代封建王朝的财政状况往往和时间相关,越往早期,王朝对基建的投入成本越小,越到后面越容易出现基建成本过高而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的问题。姑且认为这个论点有其合理性,那么这时候以工代赈就更显得是个不错的主意。

此时此刻的大雍正处于王朝初期阶段,这是一个向上发展的阶段。“向上发展”对李咎和现在生活在大雍、大雍周边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好事,不论这个人对大雍的态度究竟是积极还是抵触。毕竟乱离人不如太平犬,一个中央王朝对这片大陆的影响力巨大,稳定的王朝显然更符合人们的利益需求。这个时期的人很少会愿意揭竿而起,因为往往残酷的战争才过去不就。

这个时期的国家一般处于百废俱兴的状态,人口、土地都很有限,这就直接决定了基建需求会偏小。城市建设、道路建设、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都相对简单,于是需要投入的成本也不高。等到后期经济高度发展,管理成本和建设成本都会成指数级增长,那时候的以工代赈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简单了。

现在,李咎提出以工代赈,那可以用来开工的地方就多了去了。随手翻翻青山县的地图,哪哪都可以修,哪哪的工事都不算特别急迫,既不需要朝廷立刻支出一笔超出预算的钱粮,也不需要瞻前顾后地挑选项目。

李咎问一手送粮一手要人是否可行,赵县丞和黄举人都觉得方法是不错的,他们自己也会做这个打算,只是这也绕不开李咎的最大的问题——粮食的合法性来源。

想将合理性归在神迹上并非不可,然而如果要用这也玄之又玄的理由,就必须解决相应的隐患:

以后人们有别的需求,比如久旱不雨、久雨不晴、地动山摇,需要神迹救命,李咎怎么办?可别说搪塞或直接拒绝,人在绝境时的**是难以估测的,李咎也是个人,面对一千人万人乃至一城之人的时候可有全身而退的本事?

又比如李咎用了“神迹”,事关粮食这样活人性命的重要物资,必将给李咎带来极为特殊的地位和威望,那么……朝廷怎么看他?不信佛不信道的君王怎么看他?代表天意的天子怎么对他?

黄举人和赵县丞联手把“神迹”说压死在了腹稿里。

所幸李咎并不用解决十九万斤粮食的来源,按照乐观估计,今年不用打这主意,明年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兔子的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兔子的刀并收藏带着仓库回古代最新章节第五百三十一章 算计